地平线余凯关于辅助驾驶的真相:消费热度下的理性反思
在当下的汽车市场,辅助驾驶已然成了热点频频的话题。不少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热衷于讨论这一功能,然而,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提出的观点却发人深省:虽然在谈论时表现出极大兴趣,但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实际重视程度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。这一切的背后,或许隐藏着关于科技、需求和真正价值之间的理性平衡。
辅助驾驶的营销魅力与实际关注度之间的鸿沟
随着汽车智能化的迅猛发展,辅助驾驶作为“未来出行”的标志性功能进入了大众视野。无论是高端车型还是中端市场,厂商都在为这一功能的大力推广投入大量资源。如今,在车辆发布会上,辅助驾驶的解读已成为固定环节,甚至不乏厂商将其作为产品亮点重点包装。然而,对于普罗大众来说,真正考虑这个功能是否切实达到需求的人并不多。
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自消费者李女士,她在选购某品牌SUV时,销售人员反复强调其搭载的L2级辅助驾驶技术。但当李女士提到自己并没有长途驾驶场景需求,且主要在城市通勤后,她最终选择了具备基础辅助功能的低配版本。事实证明,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,辅助驾驶更像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能力,而非决定性因素。
消费者“聊”的背后,究竟揭示了什么
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的这一观察或许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,即消费者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体验中的某些时刻带来的惊喜,而非对这一功能的深度理解与应用。例如,当谈及辅助驾驶时,大家兴奋的是“解放双手”的畅想,但实际上,这种功能在复杂场景中往往无法完全脱离人工干预。
另一方面,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分析,某些消费者热衷于谈论辅驾功能,更多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展现自己对前沿科技的了解和探索。同样,这种“聊”的过程中,可能夹杂着对较为基础功能的误解。例如,将车辆搭载的“车道偏离警告”误认为是完整的车道保持功能,这也可能降低其对辅驾技术的真实认可度。
场景驱动需求:辅助驾驶如何真正抓住用户痛点
如何让消费者更重视辅助驾驶?确实是一个深刻的问题。场景化的实现或许是关键。以某品牌推出的“高速公路跟车”功能为例,它专注于解决长途通勤时驾驶员疲劳的问题,并能在明确阐述该功能用途的同时,避免过度承诺。
深圳市的一位司机张先生,长时间奔波于城市与周边高速间,每天驾驶三小时以上。一辆搭载增强型辅助驾驶的新能源车成了他的救星。他感叹道:“这种驾驶辅助技术让我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疲累少了很多,车子的定速巡航和上下坡智能调节也更加贴心。”案例中,技术与场景的结合,成功使消费者在特定情况下真正感受到好处,从而对技术的接受度更高。
技术发展的未来需要关注消费者态度的转变
辅助驾驶技术在跃进发展的同时,市场趋势也逐步呈现了两个显著特点:一方面是消费者对高端科技与产品功能的期待更加热切,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从认知和需求上深挖个人化场景。通过技术迭代与场景共建,厂商或许能够真正促进辅助驾驶从“聊聊而已”,到“功能实际必需”的转化。